“小孩哥,你头发长了,该剪了。” 每当这句话从我嘴里蹦出来,仿佛已经预设了一场无声的“战争”。每个月带他去剪头发,几乎都得先打一场心理战。这场拉锯战总是以他和我两方的抗议为开端,最终让我凭借一点点家长的威严,在这场无形的斗争中占点微弱优势。对,小孩哥那不愿剪头发的劲儿,简直比我当年不想洗澡时的抗拒还要顽强。
看着镜中的他,不耐烦地扭动脖子,好像自己是要上战场。“不长啊,才刚刚到耳朵。”我听着他那不服气的回应,内心一个字——崩溃。你就这么以为自己的头发“才到耳朵”,就能轻松摆脱我这“剪发大魔王”吗?我可是有准备的!“夏天热,剪短一点,省得这么多汗,看看,真影响帅了!”用“帅”这个杀手锏往他脸上一丢,他的反应果然不再那么激烈。不过,这小子依然固执地瞪着我,嘴巴一撇,露出那副“不想理你”的表情:“你个老六,别来忽悠我,反正你夸得我都不认识自己了,放假再剪吧。”这小子,每回用这种小伎俩把我绕得晕头转向。
但我知道,放假后那个“顶着个茬”的发型,根本不可能上得了台面。于是,我撒出了一张大牌:“这个星期你们读完书就放假,散学典礼有表演。你这么长个头发,去得了吗?”听到这个,他的眉毛立马皱了起来,眉眼之间的纠结让我忍不住笑出声。问题不是头发,而是“集体形象”,大概他觉得自己一顶“乱发”的帽子会拖全班后腿。
这还不算完。就在我以为这场剪发“谈判”即将落幕时,突然,小孩哥使出了“必杀技”。他拿出手机,心安理得地拨通了视频电话,准备“通过爸爸审查”来决定是否剪头发。看他那一脸认真,简直像是准备交给裁判的关键一投。电话接通后,他故意压低声音,像个带着计划的间谍。“爸爸,你要不要剪头发?”那语气里藏着一种“你是不是已经遵守约定”的期待。爸爸那头的回答直接点燃了他的得意:“回来剪啊,不是说好每月一起剪的吗?”
听着这话,我只想为我自己的“权威”默哀。小孩哥转过头来,笑得像是赢了一个“历史性战役”。“妈妈,你听听,听听!爸爸和我说好了,不是我不剪,是我们约好了!是不是不能失言呢?”我从他炯炯有神的眼睛中,看出了他的得意,那眼神几乎能把我从地球上“射”走。你说我能怎么办呢?作为家长,最后只能无奈地叹一口气。
接下来,局势变得越来越荒谬。小孩哥顺理成章地让电话继续连着,开始给爸爸安排“散学典礼”的事情,眼睛里闪烁着光芒:“爸爸,那等你回来一起剪,散学典礼我们要唱英文歌,你回来听不?”他用这种方式彻底把“剪发”的话题扯到了另一层次,好像剪头发已经不再是件小事,而是“家庭承诺”的一部分。最终,电话挂断后,小孩哥非常得意地对我说:“妈妈,没办法,约定了,不能失言。你一直说要诚实,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,不能撒谎嘛。”
是的,我一直教他“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做到”,可偏偏这次,爸爸的“剪发承诺”让我这个家长陷入了自家设下的“陷阱”。我该怎么办?反击?显然不行,话都被他带上天了。最终,我只能心甘情愿地放弃了每月的“剪发战”,以一种“失败的家长”身份认输,微笑着点点头。
想来,像是这样的“家庭内战”,不过是生活中的一场小小插曲。每当我回头想起,我才意识到,事情似乎从头到尾都没有那么严重。最终不过是亲子间那种微妙的博弈和情感交流,只是我总以为自己是那个理性而坚决的家长,然而,真正的胜者却是那个机智小孩哥。他不仅赢了剪发这场战争,也顺带占据了我心里的“家庭赢家”宝座。
生活不就是这样吗?你以为自己掌握了一切规则,但总有那么一刻,孩子用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,把“权威”这一词抛到九霄云外。我,已经学会了放手。